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楹联里的湖南》:湖南楹联文化的一次全面激活

时间:2025-08-08 15:22:00

文/陈仁仁

近期,湖南日报社编著的《楹联里的湖南》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近年来湖南日报社组织的一档大型融媒体栏目“楹联里的湖南”系列报道的结集。此栏目于2023年4月开始在湖南日报社新湖南客户端上线,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做就是两年,由省内楹联,到省外、全国,以每周一期的频率,已推出一百多期,广受社会好评。可以说,该栏目的成功和图书的出版,见证了湖南楹联文化的一次全面激活。

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到90年代的国学热,再到21世纪渐渐形成全社会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楹联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其复兴是历史的必然。2006年,楹联习俗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以国家力量保护其传承与发展的传统文化形式,楹联文化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地发展起来。

湖南自古便是楹联文化重镇,有“中国楹联文化强省”之称,为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先生在《楹联里的湖南》序言里所说:“纵观楹联文化近代约一百年辉煌的历史,正是湖南人和湖南这片热土引领了全国的潮流。”“正是在继承湖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带领全省楹联人弄潮联海、激流勇进,在创作、理论和教育传承等多方面全面复兴,令全国联坛瞩目。”

本书及其所本的融媒体栏目“楹联里的湖南”,在如下几方面体现出来的创新,令人印象深刻。

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邹宗德为记者解联

其一,社会各界多方联动。每期作品都以记者对解联嘉宾进行采访报道为基础,为此湖南日报社组织起了策划团队,学术顾问团队,包括摄影摄像在内的记者采写和创作团队,以及来自高校、科研机构、文化部门等省内外百余名解联嘉宾团队,为栏目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队伍,把社会各界有效联动起来。而且注重在地化,不同地方的楹联,尽量邀请当地的专家来解联,使文化报道更接地气。为助力湖南楹联文化复兴和扩大栏目影响,湖南日报社还联合湖南省楹联家协会、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等组织,连年开展“新时代的春联”原创大赛,吸引全球华人参与楹联创作。一个栏目、一个说不上“大众”的活动,如此广泛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实属罕见。

其二,精选楹联颇具系统。湖南楹联文化底蕴深厚,数量众多,仅《湖南对联大典》收录的对联便达八万余副。如何选联无疑是首先遇到的问题。返观《楹联里的湖南》选联理路,颇见其系统性。全书从岳麓书院大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开始,先解岳麓山名联,继而橘子洲、天心阁等,由长沙而浏阳、宁乡、衡阳、株洲、湘潭等以至湘西,省外名联又别为一编。岳麓书院是南宋湖湘学派的基地,是宋代之后湖湘文化之理论与思想圣地,影响至为深远。整个岳麓山是湖湘文化的圣山,谈湖南楹联从这里出发是最合适不过的。从城南书院“岳峻,湘清”最短两字联,到岳阳楼百字长联;从南宋学者杨汝明的宁乡官山南轩书院门楼联,到明代状元罗洪先题衡南渔溪王氏宗祠正门联、衡阳王夫之自题联,再到清代曾国藩、左宗棠、何绍基、王闿运,民国孙中山、黄兴、章太炎,再到现当代羊春秋、余德泉、鲁晓川联;从征联获奖者到农民楹联家李曲江联;从大陆到台湾楹联家联;从古代历史文化名胜楹联,到长沙最新网红打卡地东茅街茶馆大门联,等等,所收楹联的系统性与代表的广泛性,体现出策划人视野之宏阔、胸怀之宽广。

其三,解联出意引申到位。在解联嘉宾邀请方面,《楹联里的湖南》以有深入研究为第一考虑要素,确保解联的学理准确性与阐发联语内在意涵的深度。不少楹联的解析引申出了相应的学理探讨,但表述都是深入浅出的。比如岳麓书院二门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记者与解联嘉宾李清良教授一道通过阐发其深刻意涵,回应了对此联有“合掌”之嫌的质疑。又如对新化上梅古镇向东街牌楼联的解析,不仅使人了解到联语背后藏着的新化繁华商贸史和梅山文化内核,而且论及此联作者和书写者鄢福初先生在撰联和书法创作上“虚实结合”的共同特点,揭示出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通性。又如对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联,与天心阁“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联,这两副清人联之相似性与意涵差异的比较解析,以及对“岳峻,湘清”联作者的考辨,等等,无不引导着读者进一步的思考。

其四,注重原创精益求精。与楹联相关的作品和书籍并不少见,但大多属于知识整理范畴。本书则不同,一字、一句、一图皆出原创。从新媒体栏目到传统书籍形式,也并非简单的结集而已。载体不一样,对传播的要求便不同,效果也不同,因而需要又一轮创作。相对于新媒体原稿而言,本书每篇大小标题都作了优化,不少标题或出于对原联文字的截取,或是对联语意涵的概括,无不体现出作者的用心与运思。如贾谊故居联曰:“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本篇标题为“屈贾气节,骚策文章”,这一概括精准地把握了联语的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如岳阳楼百字长联,该篇标题为“此中有真意,此问谁来答”,原联本以“一楼何奇”劈空一问起首,标题亦以此问引人深思。每篇所附“记者手记”也统一了体例,有的作了大幅度删改,虽然短小,但颇注意修辞行文,几乎篇篇都是美文,真切地传达出记者的所思所感。如此等等,莫不彰显出本书作者精益求精的原创精神。不只是楹联值得赏鉴,本书文字亦值得品读。

中南大学教授余德泉为记者解联

其五,呈现形式活泼多样。本书每篇篇首,便以四分之一的篇幅贴出该楹联原物高清图片,文中插入一两副楹联所在建筑物及其所在场景图,像素清晰、构图讲究,楹联书法及其场景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和美的感受。每篇以解联文章为主体,行文以记者采访为视角,介绍楹联的背景知识,引出解联嘉宾对楹联内涵的解读,文化报道的现场感使人备感亲切。每篇末尾所附《记者手记》进一步升华主题、抒发感思,引人遐想。本书所本的新媒体专栏,其呈现形式更为丰富,还包括了视频、AI海报等适用于网络传播、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上以固定的频率高效更新,新媒体活泼多样的形式为栏目积累了大量人气。视频的拍摄,讲解的文本都是另一种新的创作。作为传统载体,某些新媒体形式本书虽不适合呈现,但自有其优长。它的结集,比新媒体更能固化、沉淀和升华已有成果。全书末尾还有6篇附录,包括近两年的“新时代的春联”原创大赛一等奖作品的赏析等,最后以《媒体助力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以新湖南客户端融媒专栏楹联里的湖南>为例》作结,对两年来湖南日报社组织开展的湖南楹联文化传播作了全面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可谓稳打稳扎,为持续推进当代湖南楹联文化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几点管中窥豹,让人领略媒体湘军的创造力。这大概也是湖南楹联文化能被再次激活的主要原因。

(作者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