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社会齐参与 城乡共文明

时间:2025-08-22 08:13:00

今年5月,英德荣获“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称号。

胡斯听 摄

英德开展老旧小区改造。

石灰铺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

大洞镇将山歌与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合,让文明理念随着旋律流淌进百姓心田。

●文/图(除署名外):南方日报记者 陈咏怀 焦莹 通讯员 英宣

8月16日晚,由中共英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周末‘艺’小时——‘青春回响’滨江音乐会”在滨江公园亲水平台火热上演,吸引近千名群众参与,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该活动的举办是英德全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英德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英德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今年5月,英德荣获“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称号。

截至目前,英德累计创成省级文明村镇2个、省级文明单位3个,清远市级文明单位12个、文明村镇42个、文明校园108所,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以民为本

精管细治提升城市文明

走进英德市区城中消防小区,硬底化路面平整如新,周边环境干净整洁。曾经,该小区道路破损、污水漫溢的顽疾让居民群众苦不堪言。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英城街道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对老旧小区实施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道路黑底化工程,昔日“雨天踩泥、晴天闻臭”的窘境彻底终结,老旧街区实现蝶变新生。

消防小区的转变是英德焕新城乡面貌,提升城市文明的缩影。英德将文明城市创建与市委“十大行动”、“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构建“党政齐抓、全域创建”工作格局。通过建立“文明委联席会议”“社区包联共建”等机制,推动1万余名党员干部下沉100个网格,形成全民参与创建合力。实行“问题销号管理”制度,对城市“六乱”等顽疾实施闭环处理,累计解决民生问题2300余件。

与此同时,英德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将85%以上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年均实施“十大民生实事”。近年来,建成滨江公园、月桂湖灯光秀等城市地标;2021年以来,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2370个,并完成12个老旧小区改造、443条背街小巷整治;推动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并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成1个市级、16个镇级、54个村级养老服务中心(站),建成“社区15分钟生活圈”,群众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望埠镇龙头山社区在2024年3月打造了长者饭堂,每天为社区老人提供营养可口的午餐。“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350多人。老人们上了年纪,做饭也不方便。”龙头山社区居委会副书记郭辉介绍,在清远、英德两级民政部门的支持下,社区投入30万元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并设置长者饭堂、医疗保健室、康复室、图书室等多功能服务场所,满足老人就餐、医养、娱乐等多元需求。

“孩子在外面工作,以前我们中午就简单煮个面,比较单一。现在有了饭堂,菜式多,好吃营养实惠,还能跟大伙聊天解闷。”在长者饭堂就餐的老人谭旋娣,为社区的服务点赞。

以德育人

价值引领涵养时代新风

日前,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来自清远英德的地贫志愿者黄明贵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素不相识、亟待救治的患者点亮了生命新希望。

黄明贵是英德市大病救助志愿服务队队长。2014年,患重型地中海贫血症的儿子纯仔在爱心人士帮助下康复,黄明贵也由此走上公益道路,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探访关爱行动、组建“地贫关爱小家”,为地贫患者家庭送去关爱、提供服务,并荣获“广东好人”称号。

好人好事作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在润物无声中构筑起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英德聚焦道德培育,打造粤北首个县级“好人馆”,连续十年开展“最美英德人”评选,涌现“中国好人”傅继成、李鼎新等先进典型577人。推出“英模闪亮”宣讲品牌,开展“圆梦微心愿”网络公益行动,解决特殊困难群体诉求1200余个,并孵化“微光行动”“长者饭堂”等73个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崇德向善风尚形成。

今年3月,在横石塘镇仙桥村黄祖塘村民小组,一场别开生面的邓氏外嫁女集体回娘家活动温情上演。齐种树为乡村添新绿、移风易俗快板舞倡导文明新风尚、歌舞表演《我们的时代》……别开生面的活动环节,为这次外嫁女返乡增添了文明新风尚。

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过程中,英德注重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英德立足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抓手,通过创新形式,围绕移风易俗主题,将树立文明乡风植入文明培育、融入文明实践、汇入文化传承,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地见效,逐步改变农村地区不适应现代文明的旧习俗、旧观念,推动形成绿色、健康、科学的乡村文明新风尚。

当前,“文明积分制”覆盖英德全部行政村,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显著减少。英德还开展“一顿饭的陪伴”志愿服务,年均探访孤寡老人400余次,营造城乡共融的文明新格局。

以文化人

文明实践筑牢精神根基

“给我翅膀,让我可以翱翔。给我力量,是你让我变坚强……”盛夏夜风轻拂,英德市滨江公园清水平台灯火璀璨,周末“艺”小时——“青春回响”活动吸引近千名群众,与表演歌手齐唱《最美的太阳》,歌声响彻北江河畔。

中共英德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周末“艺”小时活动利用周末在滨江公园、月桂湖广场和文明实践广场等常驻点开展短时高效的文艺展演,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阶段性目标同向发力,让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目前活动已成功举办8期,累计吸引100余组表演者参与,惠及群众上万人次,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该负责人说道。

文明如血脉,浸润着英州大地的城市肌理。英德大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推动文明新风尚融入市民日常,走进群众心里。英德通过构建三级文明实践体系,建成市镇村三级文明实践阵地325个,并打造“四馆二宫一中心一广场”综合文化街区,形成“15分钟文明实践生活圈”。据统计,英德年均开展“周末‘艺’小时”“英州艺荟”“全民阅读”等活动200场,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

与此同时,英德建成镇街图书馆分馆24个、村级服务点72个,连续14年开展惠民演出312场。结合传统节日,举办“欢乐中国年”迎春花市、舞火麒麟、赛龙舟等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围绕红茶、麻竹笋产业,创作《一碗擂茶粥》《竹笋节节高》等文艺作品,以文化滋养凝聚群众,助力乡村振兴。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文明建设永不止步。展望未来,英德将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在服务大局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聚势谋远,持续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让城市因文明更美丽,让生活因文明更美好。

■一线实践

石灰铺镇:

“百千万工程”催生乡村文明新气息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新修好的混凝土道路上,英德石灰铺镇的村民张姨已经提着垃圾桶,熟练地走到村口的分类收集点。“以前门口堆着垃圾,现在村里跟公园似的,谁还好意思乱扔?”她笑着说的变化,正是“百千万工程”在乡村催生的文明新气息。

近年来,石灰铺镇瞄准“百千万工程”乡村建设硬任务,积极打响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攻坚战,全域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健全垃圾治理机制,深入开展“六乱整治”,提升农房建设风貌;深化绿美英德生态建设,见缝插绿、应绿尽绿,大力开展“四小园”微改造。

自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石灰铺全域清理“四旁”“五边”的积存垃圾503.2吨,农村水塘、房前屋后小微水体清淤84处,修复污水排放管道4条,深入推进乡村绿化各项任务落地见效,种植苗木1.8万余株。如今,走进石灰铺镇各村居,道路干净整洁,庭院花草点缀,垃圾分类亭也成了“新标配”,随处可见“推窗见绿”,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逐步提升。

为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石灰铺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依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

该镇整合各村居党群服务中心、人才驿站、农家书屋、老年服务中心等资源,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同步培育扎根乡村的志愿服务骨干队伍,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镇村二级队伍,形成以镇村干部、党员为先锋,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伍。截至目前,石灰铺镇志愿服务队伍人数达300余人,为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同时,石灰铺镇坚持开展五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精准对接需求,开展农技科普、健康义诊、开展法律、政策宣传等“点单式”志愿服务,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服务需求。2025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200余场次,惠及群众逾3000人。

大洞镇:

客家山歌传唱文明新风

清风拂过北江两岸,文明新风浸润大洞乡村。在英德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中,大洞镇立足山区特色,以“特色山歌”“英州夜谈”“整治生态”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具有大洞特色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一幅“风正、俗新、景美”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山歌一唱情谊长,邻里互助暖心房;红白喜事不铺张,勤俭节约福满堂……”清晨的文化广场上,大洞镇客家山歌艺术团队的张亚忠正用悠扬曲调传唱着新编的《文明新风歌》。作为客家文化传承地,大洞镇将山歌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与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合,让文明理念随着旋律流淌进百姓心田。

大洞镇积极构建“1所8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将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至每个行政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载体,建立“山歌传习角”,着力将客家山歌文化打造成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组织理论宣讲员与山歌艺人“结对子”,一起打磨歌词,把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文明理念巧妙融入山歌的歌词创作中。

夜幕降临,大洞镇各村的庭院里、榕树下亮起灯光,干部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一场场“英州夜谈”如期而至。全镇8个村(社区)通过“英州夜谈”已实现村规民约100%修订完善,并将抵制高额彩礼、反对铺张浪费、推行文明祭祀等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纳入修订后的村规民约。实施半年以来,村民之间人情往来负担减轻,相互攀比的风气明显好转,邻里关系更显淳朴;铺张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文明祭祀蔚然成风,鲜花祭祀等低碳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焚烧祭品。

环境是文明培育的“奠基石”。大洞镇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完善与破除陈规陋习,让乡村既有洁净颜值又有文明气质。

大洞镇累计投入300万元改造圩镇街道,铺设沥青路面约1.5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00余盏;推进“厕所革命”,建成标准化公厕90座,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以上;投入220万元启动“三线落地”工程,整理乱拉乱接线路,让天空重现“清朗”。

该镇还建立“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机制,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日”活动;制定“六乱”整治工作方案,定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由镇村干部、志愿者、居民村民齐上阵,2025年共开展12次清洁行动,全民同心让优美环境与文明新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下一步,大洞镇将继续深耕精神文明建设,让和美乡村的画卷在这片大地愈发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