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毕业季,我们去西部】
蓝天下,从湖南长沙开往新疆乌鲁木齐的列车一路疾驰。看着窗外熟悉的风光不断掠过,天山脚下的目的地越来越近,湖南农业大学电子商务专业2025届毕业生李浩民不由得心潮澎湃。
“这是我离家最远也最向往的一次旅程。”李浩民告诉记者,对他而言,这趟39个小时的西部之旅,终点站不是“旅游打卡地”,而是就业扎根地——他已入选西部计划志愿者,即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办公厅开始职业生涯。
“我很早就树立了去西部工作的志向。”说起与西部的渊源,李浩民打开了话匣子。
他的老家在贵州赤水一个小山村,曾常年深陷于贫困之中。“记得小时候回去,村里吃住条件都很差,人人满脸愁容。后来,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山青了、水亮了,大家的笑容也越来越多。父母经常跟我讲,家乡能脱贫,离不开那些扎根基层、敢于攻坚的扶贫干部。这句话一直刻在我心里。”李浩民话语热切:“我要向他们学习,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用奉献拓展生命的宽度。”
迈入大学不久,在一次次主题宣讲、社团活动中,李浩民被那些参加西部计划的学长们吸引了:西部热土,不正是需要我的地方吗?从此,他心里燃起了“去西部”的火苗。
“要为老百姓做实事,就得多学点真东西。”抱着这样的想法,李浩民不仅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最难忘的是2023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助农带货’电商项目,通过精心设计方案、挖掘当地文化,给益阳、常德农副产品带货十几万元。农户们乐开了花,翘着大拇指说:‘这些学生娃儿,蛮有本事嘞!’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李浩民的话语里透着喜悦。
他翻开一个小本子,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已经为未来的工作“做了功课”,立志“带着真本事,建设大西北”。
“瞧,枸杞、红枣、瓜果,还有这两年的‘海鲜陆养’,都是新疆的特色产业,我已经试着做了一套品牌提升方案。”作为农业院校毕业生,他为能够投身新疆这片充满机遇的“富矿”而激动,“沙漠里养海鲜、种水稻,新疆的农业越来越‘新潮’。我要发挥所长,为新疆农产品走上更多人家的餐桌尽份力!”
(本报记者 赵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