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非遗瓯“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孟永国: 发绣不能只是挂在墙上的艺术

时间:2025-08-25 15:23:00


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孟永国家中,阳光倾洒于绣绷之上,他用针尖轻轻挑起一缕发丝。原本松散的青丝在其指尖缠绕转动,针下人物的眉眼轮廓沿着针脚渐渐晕染呈现,恰似水墨在宣纸之上慢慢舒展开来。“温州发绣的精妙所在,恰是以最为柔软的发丝,缝住悠长的文化根脉。”他抬眼之时,镜片后方那双凝注绣面达数十年之久的眼眸中,蕴藏着匠人独有的沉稳与淡然。


破界

《蒙娜丽莎》遇见温州发绣

孟永国与温州发绣的缘分,始于一场讲座。当时就读于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的他,邀请发绣大师魏敬先教授做讲座。魏敬先将素描明暗手法引入发绣,以画绣结合之法开创现代温州发绣篇章。孟永国被发绣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体验一番后便心生热爱。1991年,温州师范学院设立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孟永国选择在此任职,师从魏敬先教授。

初学阶段,孟永国面临诸多困难。古代刺绣多为女红,男性操持针线极为罕见,他起初心里有障碍,瞒着家人从事发绣工作。有人跟他父母说:“你们家孩子在从事刺绣工作。”父母还回应:“我家孩子在温州教书呢。”

对于从未接触过针线的孟永国而言,练习刺绣的日子格外难熬。每日练习时,手指时常被针刺伤,他自己也记不清用了多少盒创可贴。凭借对发绣的热爱和深厚的美术功底,他的技艺进步显著,创作之路愈发顺畅,而后成为魏敬先教授的得意门生。

掌握发绣技艺后,他与同事们不断思索如何让发绣焕发新活力。以往温州发绣多用东方人的黑发,靠黑白明暗对比展现人物形象,材料和颜色的单一性限制了艺术的多元发展。一次,他在校园偶遇两位荷兰的老师,看到他们的金发顿时眼前一亮,通过有关渠道获取金发,尝试创作“彩色发绣”。经过构思与半年的实践,1994年,温州首幅彩色发绣作品《蒙娜丽莎》问世,发绣艺术自此开启新局面。2000年,他首次将乱针绣法引入发绣,使温州发绣从传统程式迈向应物施针,并提出刺绣写生的艺术主张,逐步形成“应物施针、法随心意”的创作理念;2012年,他又新创“做底补色法”,弥补发绣在色彩上的局限,为主题表达营造氛围,将表现题材拓展到静物、风景、花鸟等更宽泛的领域;此外,他还改良发绣装裱方法,用平薄硬木框加衬板的方式,取代原本直接在缎地背面贴三夹板的做法。而以中国传统艺术语言诠释西方经典的发绣作品《蒙娜丽莎》,则始终以独特的“微笑”陈列于温州大学温州发绣艺术馆内。




共生

针线编织非遗生态圈

让更多人通过温州发绣了解温州其他非遗技艺,是孟永国一直坚持的事。他从喜爱的泰顺廊桥入手,20世纪90年代起,常前往泰顺,拍摄廊桥、速写廊桥,感受廊桥在四季更迭中的不同姿态,不仅广泛搜集图像素材,还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随着了解加深,他愈发觉得廊桥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承载乡愁的“乡愁桥”、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百姓桥”,于是决心用发绣艺术表达对廊桥的热爱。

他创作的发绣作品《廊桥春色》以泰顺泗溪溪东桥为主体,熟练运用直针、曲针、拟形针等多种针法,以长短针脚拟形与传统树法相结合表现叶子,用鱼纹针展现水波动态,借黑、白、棕等不同颜色的头发呈现廊桥、石头、羊等形象。作品近景、中景、远景层次清晰,车前草、蒲公英等细节也细腻展现,生动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许多观赏者感慨,这幅作品将温州发绣与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两项非遗完美融合,既显发绣精致典雅之柔美,又凸显廊桥独特的厚重韵味。

近年来,孟永国又将目光投向泽雅屏纸制作技艺,创作发绣作品《西岸溪边的造纸手艺》。这一技艺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工艺。为创作相关发绣作品,他多次前往泽雅,深入造纸作坊,观察砍竹、翻塘、刷腌、捣刷、撩纸等每一道工序,详细了解造纸匠人的生活与传承故事。他用发绣细腻绣制出泽雅造纸场景:工匠们专注劳作,向下一代讲述工艺的画面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古老造纸术的温度与传承的力量。

“非遗出海”议题持续受到关注,孟永国坦言:“希望以发绣为载体,从‘非遗视角’讲好家乡故事,比如南戏、鼓词等。唯有具备地域人文特色,才能真正拥有国际性与传播力。”同时,他认为还可通过不同时期的作品串联,既梳理发绣的发展脉络,又生动展现温州各类文化的形象。




传承

十三岁女孩与发绣的约定

温州发绣不应束之高阁,而应融入大众生活。孟永国积极组织发绣沙龙活动,普及手工艺知识,引导市民参与创作。在他的努力下,温州大学发绣研究院成为温州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温州发绣作品多次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展出,传播中国文化。他与万升平、魏乐文、陈洋、蔡淑明、郑媚媚等几代“发绣人”共同努力,一边传承,一边提升发绣技艺。

当谈及温州发绣传承,孟永国轻轻扶了扶眼镜框,面带微笑地表示:“ 当谈及温州发绣传承,孟永国轻轻扶了扶眼镜框,面带微笑地表示:“近期收了一位小徒弟,鹿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还特地举办了拜师仪式。””他所说的这个小徒弟是13岁的女孩陆泽钰,其自幼在国外成长,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前段时间,她收到了一份独具特色的礼物,孟永国用她的头发绣制的肖像作品。她对此十分喜爱,立马萌生拜孟永国为师的想法。

陆泽钰笑道:“拜师前,孟老师给我出了道考题,让我用几天时间学会绣马。学习中我才明白,刺绣里‘施针度线’的‘度’为何不是‘渡’。发绣讲求的‘度’是心中的准则,范围内可自由发挥,却不可逾越规矩。老师这番话让我印象深刻。所以在绣第一幅作品时,我在马腿的毛发处融入自己的创意,绣出的飘逸效果很好,老师和我都很满意,也顺利通过了考试。”

孟永国对新弟子的加入表示由衷的欣慰,他称:“温州发绣的传承离不开更多年轻力量的参与。这孩子年纪虽小,但已展现出对温州发绣的热爱,让我看到了这门技艺传承的希望。期望她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途径,能学有所成。”陆泽钰回应称:“我目前才刚开始学习,还需要时间积累经验。待掌握相关技能后,我计划带着自己的发绣作品赴国外进行演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为推动温州发绣更好传承,孟永国付出诸多努力。他优化建设温州发绣非遗基地,得到温州大学的大力支持,扩大艺术馆展陈空间、增设工作室,为发绣提供充足空间与完善硬件设施,助力其保护、传承与发展。“发绣要做更多研发,尤其是融入生活,比如绣在包上、衣服上,而不只是挂在墙上的艺术。”他说。

已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温州发绣代表性传承人的孟永国,正计划搭建三个社会平台:学校与地方的合作平台、学校与温州工美电商直播中心的合作平台、学校与温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合作平台,吸引从事发绣的年轻群体共同参与。通过这些举措,让更多人认识发绣、了解更多温州非遗技艺,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焕生机,让温州发绣成为衔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





记者:瞿晓伟